【奇观我国 银河筑梦】南水北调,给北京带来了哪些改动?
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 (吴家驹)走进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,思源碑上镌刻的“南水北调”四个大字映入眼帘,在记录着南水北调获得的注目成果的一起,也提醒着人们“饮水思源”。\n\n 南水北调工程给北京带来了哪些改动?产生了哪些效益?\n\n\n\n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思源碑。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\n\n 水量变多了 水质变好了\n\n 北京是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型城市,多年均匀水资源量27.35亿立方米,统计分析全域水资源总量整体呈削减趋势。\n\n 1999年以来受继续干旱,人口增加和城市快速展开交错叠加影响,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。一起,很多挖掘地下水保证城市展开需要,曾一度加重了河湖生态体系的萎缩退化,诱发了河道断流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。\n\n 而在2014年12月12日,“南水”来了!\n\n 南水北调水进京,使北京水资源局势发生了巨大改动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可向北京供水10亿立方米,到2022年9月末北京累计接纳江水已超80亿立方米,北京年人均水资源量也由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。\n\n 一起,南水北调水大幅置换本地水源,密云水库储量快速康复,最大蓄水量达35.79亿立方米(2021年10月),创立库以来新纪录,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藏基地的效果愈加凸显。\n\n 此外,江水进京后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供水主力水源,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.0提升至1.2,全市1500余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南来之水,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显着改进,自来水硬度由曾经的380毫克/升下降为120-130毫克/升。\n\n\n\n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明渠。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\n\n 河流复苏了\n\n 因为多年干枯,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等河流,存在着河流形状消失、生态空间被占、活动性被阻等杰出问题。\n\n 得益于南水北调水和万家寨引黄水等其他外部水源的强力支撑,加上优化分配本地水库水、再生水、雨洪水等,干枯断流多年的永定河、潮白河等要点河流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机遇。\n\n 其间,针对永定河的问题,近年来北京市根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正整体方案,遵从“用生态的方法,处理生态的问题”作业理念,2019年起“以水开路、用水引路”统筹多水源翻滚展开了5次永定河北京段会集生态补水作业,补水总量超越10亿立方米。\n\n 2021年,北京市捉住降水充足的有利机遇,多水源、多流域、多路径、多目标联合调度,体系施行潮白河、北运河、永定河三大流域长历时生态补水,进一步扩展了地下水回补区域和地表水河网受水规模。\n\n 所以,永定河、潮白河等五大骨干河流26年来悉数重现“活动的河”并贯穿入海,新增有水河道46条、有水河长786公里、水面71平方公里,多处干枯多年的泉眼复涌,干枯多年的北京母亲河重现活力。\n\n 2021年北京市全市河流、水库等健康水体占比达85.8%,首都水生态体系得到全面修正,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、河畅景美的勃勃活力。\n\n\n\n紫竹院的鸭子。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\n\n 动物回来了\n\n 水质变好了,河流复苏了,动物们也回来了。\n\n 近年来,北京市全市规模内生物多样性显着增多,黑鹳、白鹭、黑天鹅等珍稀水禽成为常客候鸟,各水域“入驻”的本地鱼已超越60种。\n\n 据媒体此前报导,2021年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的作业人员在水草打捞的过程中,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维护动物灰鹤,而这已不是团城湖管理处第一次发现国家级维护动物。自南水北调通水以来,因为水质好、人为搅扰少,再加上环境的不断改进,团城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有20多种鸟类休息繁殖。\n\n 现在走进北京颐和园、玉渊潭、紫竹院等公园,鸟类随处可见,草木生气勃勃。生态环境的改动,吸引着动物们,也愉悦着人们的心境。\n\n “水”让北京发生了改动,饮水思源,北京的面目一新,离不开南水北调工程,离不开坚守在工程一线的南水北调人。(完)【修改:程春雨】